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揚州大明寺簡介

大明寺位於揚州城區西北郊蜀岡風景區之中峰,是集佛教廟宇、文物古跡和園林風光於一體的遊覽勝地。大明寺古有揚州第一名勝之說。大明初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(457-464),故稱「大明寺」。隋仁壽元年(601),文帝楊堅六十壽辰,詔令在全國三十個州內立三十座塔,以供奉舍利(佛骨)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奪內,稱「棲靈塔」。塔高九層,因寺從塔名,故「大明寺」與「棲靈寺」並稱;又因大明寺在隋宮、唐城之西,亦稱「西寺」。

唐天寶二載(743), 大明寺律學高僧鑒真大師應日本僧人榮睿、普照的邀請,為弘揚佛法,首次籌劃東渡日本。其後歷經十年艱險, 先後五次失敗,終在唐天寶十二載-日天平勝寶五年(753), 東渡日本成功。鑒真大師為中日友誼開闢了新的篇章。

唐會昌三年(843), 棲靈塔遭大火焚燬。會昌五年,武宗詔令毀全國大寺四千餘所、中小寺院四萬餘所,佛教徒稱之為「會昌法難」,大明寺未能免於此難而遭毀壞。唐末吳王楊行密興修殿宇,並更名為「秤平」。

宋景德年間,僧人可政化緣募捐。集資建塔七級,名「多寶」。真宗賜名「普惠」。寺廟自宋末歷經元朝至明初沿稱」大明寺」。

明天順五年(1461),僧人智滄溟決心重建廟宇,經師徒三代經營,規模漸復;後經變亂,塔寺變為荒丘。萬曆年間郡守吳秀建寺復塏。崇禎年間巡漕御史楊仁願又重建寺廟。

清康熙、乾隆二帝多次南巡維揚,寺廟不斷增建,規模逐步宏大,光祿寺少卿汪應庚費力頗多,大明寺遂成為楊州八大名剎之首。雍正帝曾題聯「萬松月共衣 珠朗,五夜風隨禪錫鳴。」 乾隆帝曾題額「蜀岡慧照」題聯:「淮海奇觀別開清淨地,江山靜對遠契妙明心。」清廷因諱「大明」二字,曾沿稱「棲靈寺」。乾隆三十年(1765),當高宗第四次巡遊揚州時,御筆題書「敕題法淨寺」(敕:皇帝號令)。其實大明二宇並非指大明王朝,而是南北朝時期,南朝宋孝武帝劉駿的年號,與大明王朝相隔千載。咸豐三年(1853),法淨寺毀於太平軍與清軍之兵燹。同治九年(1870),鹽運使方浚頤重建。

民國二十三年(1934),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邑人王柏齡(字茂如)一度重修寺廟。民國三十三年,大明寺住持昌泉彈師與程幀祥募集資金,由王靖和董理工程,重修廟宇佛像。1951年修建寺廟。 1957年8月,法淨寺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。1963年,又重修寺廟。1966年,文革浩劫時期,「紅衛兵」以破四舊為名,要砸爛寺廟佛像。出於周恩來總理的電諭,要堅決保護大明寺文物古跡。地方政府採取封閉廟宇的措施,因此寺廟才倖免於難。 1973年,鑒真紀念堂建成。1979年3月,寺廟全面維修,所有佛像貼金箔,此後至今寺內香火不斷,中外賓客雲集於此以祈求吉祥。1980年,為迎接鑒真大師像從日本回揚州「探親」又將「法淨寺」復名為「大明寺」。?
返回列表